2020领导参阅增刊第2期
来源:太湖书院   日期:2020-03-16   浏览:2909

关于大力发展本土科技型

企业的建议

 

今年初我市召开了开放再出发大会,这是对全市高水平开放进行大部署、总动员的一次重要会议,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具体的目标任务,重磅发布了一系列政策举措,含金量很高,在社会各界引起很大反响。苏州是开放型经济大市,开放是苏州的显著特征和最亮标识,在高质量发展中我们必须更好发挥这一优势。值得注意的是,我们在加快开放再出发进程中,如何更好发展本土企业、尤其是做大做强本土科技型企业,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。

所谓本土企业,既指本地土生土长的企业,也应该包括引进落户的内资企业。这类企业全部在本地纳税,对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,经营者往往生产、生活在同一座城市,具有很强的“生根性”,一般不会因市场形势发生变化而企业迁移到其他城市。这方面的事例很多,比如吴江的亨通集团、恒力集团等等,都是扎根本土数十年的企业,为家乡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。更进一步看,苏州产业层次偏低、科技竞争力偏弱是一个突出问题,市委明确未来苏州要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、努力打造创新策源地,要实现这一目标,本土科技型企业是一支重要力量。多年来,深圳科技产业创新的显著特征可概括为著名的“六个90%”,而其中之一就是“90%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”。这对于作为开放大市的苏州,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。我们必须认识到,做强本土科技型企业,是苏州新一轮开放再出发不可须臾偏废的重要内容。一定意义上,开放再出发与做强本土科技型企业不是对立的,而是协同互动的。开放再出发,不仅仅是引进外资项目,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扩大开放,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一流环境,更大力度引进一流技术、一流人才、一流项目,使全球顶尖资源要素在苏州高效配置,在苏州安家扎根,在苏州发展壮大,成为真正意义上的“苏州企业”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当前各地争夺高端科技资源、高端人才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我们既要加大引进力度,做大本土科技型企业的增量规模;更要大力扶持已经在苏州的存量科技型企业,使本土科技型企业留得住、做得大、发展好。为此建议:

一是对本土科技型企业进行全面的调研梳理,配套出台相关的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。明确扶持发展重点,尤其要在企业用地、租房、用工、融资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,实行倾斜优先支持,切实解决企业在科技研发、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实际问题。

二是在招商引资中,明确要求相关配套产业实现本土化,尽量与本土企业合作。在招商引资中要适当强化这一要求,配套产业本土化,形成产业链上下关系,既营造了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,有利企业发展,同时也可以极大地带动本土企业、产业的发展。据了解,上海在引进特斯拉项目时,就明确要求特斯拉实现零部件本地化。

三是在竞争条件大体相当情况下,政府项目优先倾斜本土企业。目前政府扶持本土企业非常普遍,比如安徽的科大讯飞在成长初期,得到了本地政府软件业务的大力支持;宜兴的软件公司卓易信息,其80%业务均来自无锡本地;上海的云计算企业优刻,也获得了杨浦区政府在项目方面的大力扶持。从我市情况看,政府项目对本土企业的倾斜还不尽人意。据了解,我市一家总部在园区的云计算研发型企业,在私有云领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,目前在全国有超过200家客户,包括中石油、中海油、建设银行、新华社等,总共股权融资超过2.5亿,2020年底将申报科创板,企业5年来实现年均80%以上的快速增长,2019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左右,但其中苏州项目仅占总收入不到10%。我们感到,对于发展势头很好、全部在本地纳税、又有本地国资参股的本土科技型企业,有必要给予政府项目的优先支持,使这类成长性好的科技企业不仅留在苏州,而且能够做大做强。


责任编辑 | 包晨婷
排版 | 杜欣悦


传真 | 65519639
投稿邮箱 | 413485488@qq.com
地址 | 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灵山路609号